欢迎来到东方医药网! 医药分类
百科
品牌
数据库
专属代理VIP渠道
您关注的产品:
您的手机号码:
提交电话,厂家马上单独电话您价格!
我国转基因舆论有争无论
发布日期:2015-04-30 | 浏览次数:

3月31日,在复旦大学江湾校区生命科学学院多功能厅举行了以"转基因技术的科学基础"为主题的讲座。

该讲座由复旦大学生命学院副院长遗传学专家卢大儒教授主持。中国科学院遗传所的姜韬教授作为主讲人,针对转基因的分子生物学基础,转基因技术的安全性保障,转基因技术的最新进展进行了介绍。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多位教授及广大复旦同学参加了讲座。

此次活动由中国生物工程学会、复旦大学主办;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中国生物工程杂志承办;并受到国际农业生物技术应用服务组织的大力支持。
主讲人姜韬是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高级工程师,中国生物工程学会科普专家、农业生物技术科学传播平台专家,曾在基因农业网以及澎湃新闻、凤凰网等网络媒体上发表一系列对于转基因相关话题的看法。

转基因乱象

转基因乱象的出现大部分原因是由于转基因问题的全民参与。转基因的争论中有几大现象是其他的社会话题所没有的:1.谣言横行,一再的驳斥而又一再的出现。2.无视科学结论,避开转基因的科学问题并大而化之为社会问题。

按照先分析后整合的正常逻辑,转基因论争中的话题应分为三个层次。首先,安全与否是科学问题,应由实验科学回答。第二个,转基因的利用价值是经济问题,应由经济学家和政府有关部门主导研究。第三个,社会是否接纳转基因,由公众决定。即使你是安全的我也不接受,这是公众自己的权利。但是,不接受,不要不顾科学结论的说不安全。

转基因中没有科学争论

要证明转基因不安全只需要一篇站得住脚的文章就够了,事实是迄今为止一篇没有。根本上说,转基因技术没有动摇,没有否定更没有推翻已有科学原理。转基因安全性研究也是深入和完备的。转基因社会大参与中没有科学问题的争议。转基因的安全性是有定论的-通过国家审定的转基因产品都是安全的。目前社会上转基因问题只有争,没有论。
转基因话题首先应回归科学,这是讨论整个转基因话题的前提和分析的基础。不信谣不传谣属于学者的基本素质,学风更应该严谨不浮躁,学者的基本智慧应该会分辨清问题的层次。懂得整合必须是在分析的基础上进行,不管动用什么理性,不管出于什么整体观,不管出于何等道德高度,也应该清楚:无论转基因衍生出多么巨大的经济意义和政治话题,毋庸置疑的是转基因作物的安全性本身就是个独立的科学问题。

转基因争议中的媒体责任重大

2015年重要一号文件明确提出:要加强农业转基因生物技术研究、安全管理、科学普及。这是近9年来重要一号文件中第六次提到转基因技术。转基因是国家战略高技术。九年六次提转基因技术传递的正是中央鼓励转基因科研,探索其商业化道路的信号。2015的一号文件中特别提到了转基因科普,表明中央注意和重视转基因推广过程中舆论的制约。

北京工业大学胡瑞法教授的研究结果显示:从2004年以后中国的转基因作物增长缓慢。为什么2004年成为了一个分水岭?原因是那一年南方周末的一篇报道"转基因水稻,13亿人安全与利益的博弈"。该篇报道对中国的转基因带来了巨大的负面影响,阻止了中国转基因水稻的商业化。

更多的现像对转基因进行着妖魔化和异化,而所有的一切都在刻意的回避着作为基础科学问题。一些人无视转基因技术的科学结论,另有些人不谈转基因的科学问题而将之异化为政治、经济话题并鼓动公众广泛参与,用普通民众的主观感觉质疑甚至否定实验科学的结论。

谣言的长期横行得不到肃清;转基因相关科学知识涉及相当的广度和深度;媒体报道转基因科学结论时采取平衡报道;从转基因大参与中获得科学知识接受科学结论的公众往往离开转基因话题,而缺乏科学知识或不接受科学结论的参与者则倾向长期聚集于转基因话题造成了舆论假象;转基因安全不是新闻,转基因不安全或有争议则是新闻等众多的因素,使社会反对转基因的舆论经常占上风,科学家的回应也往往是转基因"坏消息"广泛转播后的纠正声音,久而久之在转基因问题上形成了公众舆论的固化表象。科学界和传播界,应该积极寻求建设性合作,找到切入点,传播科学知识,弥合舆论分裂,促进社会共识,要实现这种良性状态,转基因科普依然任重而道远。

文章推荐

找产品

添加客服微信

为您精准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