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医药网导读:“遇上负面事件,不管是不是院方责任,如果医院的口碑足够好,愿意主动沟通,发生问题都不难解决,这是良性循环”
中国民营医院近年来以每年17%的速度快速增长,但中国医院协会民营医院管理分会发布的《民营医院蓝皮书:中国民营医院发展报告(2014)》指出,床位数超过100张的民营医院不足两成,通过二、三级医院评审的民营医院只有50家左右,通过JCI认证的民营医院只有10余家。
解药还需自己找
现阶段,民营医院规模偏小、服务能力不强的现象普遍存在,医疗服务的整体质量和诚信品牌建设一直掣肘非公医疗行业发展,医疗服务的整体水平难以令群众满意。且国内对民营医疗机构的诚信度更是持怀疑态度的居多。
对此,东莞东华医院院长李镜波告诉记者,民营医院数量虽然不少,但质量参差不齐,确有一些民营医院在日常医疗行为中做了比较出格的事,造成了社会对整个行业的负面印象。此外,民营医院没有政府补贴,需要挣钱谋求发展,这本无可厚非,但任何商业模式都需要遵循客观规律。
佛山禅城区中心医院副院长谢昆则认为,除了医院自身始终不能回避诚信经营之外,患者固守的观念也是一大问题,社会观念的扭转尚需时日。他表示,虽然外界对民营医院的看法短时间内改变不了,但诚信经营的民营医院完全可以从医院内部经营进行改变。“有足够影响力的民营医疗机构还不多,只有当一定数量的民营医院真正发展壮大,在医疗行业真正具备影响力,才能改变社会大众对民营医院诚信的认识。”
对于民营医院整体诚信缺失的问题,北京三博脑科医院院长张阳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在当前政策背景下,民营医院能够在红海中杀出一条路已然不易,它的发展参差不齐也是医疗市场阶段性发展的必然。“无论市场发展到什么阶段,都会良莠不齐,不能够诚信经营的民营医院自然会被淘汰。”
除了在与患者的沟通方式上做改变以期逐步建立诚信意识外,与媒体舆论的沟通也很重要。“很多非专业人士对医疗行业很不熟悉,对民营医院有偏见也正常,有偏见不怕,一定要主动沟通,加深了解。”张阳提到。
采访中,广州复大肿瘤医院总裁左建生则认为,大部分社会舆论环境还是客观公正的,只是有时尺度把握不够好,或者因为对医疗业态不熟悉,没能真正看清事实,而是带着有色眼镜来审视民营医院。因此他提出,民营医院在塑造品牌的过程中,必须将诚信建设聚焦在四方面:一是医院技术力量的定位,在学科上是否具有足够的优势,是否可以保证基本的临床服务质量;二是硬件上有足够的便利方便患者;三是在对待患者的服务上有责任心;四是社会品牌形象。“民营医院不能只闷头做事,更加不能只顾挣钱,需要热心公益,提升品牌形象。”
正视负面事件影响
医疗行为存在风险毋庸置疑,即使是在公立医院,负面事件在医院运行中也不可完全避免,特别是对于经常处在风口浪尖的民营医院而言,必须补上正确应对负面事件发生这堂课。
李镜波坦言,民营医院迎来真正的春天也就短短几年,想要在短期内扭转整体趋负面的印象也不现实。“公立医院与民营医院最大的区别就是前者不需要考虑品牌的问题,患者永远都这么多,但民营医院从员工层面就必须重视,否则就会直接增高医疗风险,增加医疗负面事件的发生率。”鉴于此,必须首先防患于未然。具体而言,就是优化医疗服务流程,提高医疗质量,加强内部诚信建设。“只有员工认可医院,愿意为医院诚信服务,民营医院的品牌声誉才能逐渐建立。”
张阳也表示,民营医院要特别重视负面事件。三博脑科每年手术超过3000台,90%为疑难杂症,发生不良医疗结局在所难免,即使他们将围手术期死亡率控制在小于千分之五,但发生医疗纠纷时从来没有避讳,更不可以推诿患者。“如果是医院的责任,就积极沟通主动解决,如果不是医院的责任,就更应该通过多方调解让患者觉得我们是十分重视的。如果口碑足够好,发生问题也容易解决,这会是良性循。如果口碑很差,有时即使没问题,患者一样觉得你有问题,这就是恶性循环。”
此外,采访中有专家提到,民营医院虽然不需要体现“公益性”,但如何在公益、诚信、营利之间取得平衡也是需要考量的。
谢昆告诉记者,其作为公立医院改制的民营医院,始终坚持公益性,“无论是社会公益性医疗服务还是抗洪救灾特殊时期的医疗支援,我们一如既往地积极参与”。从长远的办院方向来看,民营医院一定要走品牌化道路,一定要打造优势学科。还有就是要让老百姓来到医院能真正感受到医院的热忱。
左建生的观点是,医疗行业虽然有其特殊性,但本质还是服务业,国内的民营医疗市场和国外差异很大,国外的民营非营利性医疗机构主要由慈善组织举办,真正不以营利为目的,且在医保、补贴等方面有相应扶持。目前国内社会资本参与兴建的民营医疗机构大多是定位营利性的高端医疗,即使是定位非营利性的公共医疗,也需自力更生。因此他建议,社会资本介入还是应以高端化、特色专科化、规模化的路径为首选,与公立医院形成差异化才是上策。
更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