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心药”有前景 药企“良心”被考验
近年来,廉价常用药在市面上屡屡“玩失踪”,越来越难买到。比如,早产儿补钙用的维生素D价格仅为几毛钱,如今难寻了,家长只好动辄花几十元甚至上百元买鱼肝油胶囊;甲亢病人的常用药甲巯咪唑片(又称他巴唑)也闹起了“药荒”;3元多一支的心血管疾病常用药西地兰,医院很难进到药,医生要“找关系”,才能拿到少量药品;如此等等。
市场有需求,药企却不愿生产,是因为廉价药的价格受有关政策限制,他们嫌利润低,按照“大利大干,小利小干,无利不干”的资本主义经营原则,“不干”了。不过,市场需求对商人来说毕竟是有巨大诱惑力,因而也还是有“干”的,只不过他们把这些廉价药换个“马甲”,或换个包装,或改个规格,以“新”面貎出现,将低价变成了高价。我曾到药店买氯霉素眼药水,过去售价是4元一盒,穿上“马甲”后,却涨到9、3元一盒,而且,过去是每盒二支装,如今则就成一支装,这就是说,价格涨了一倍多,东西却少了一半。一增一减,价格实际增加了3倍多。所有这些做法,既导致民众的合理用药需求难以得到满足,也加重了民众的经济负担,加剧了“看病难、看病贵”的社会矛盾。这一情况,应当而且必须加以改变。
首先,属于社会主义生产经济体系的药品生产企业,要培育正确的义利观。实行市场经济以来,在企业界流行一句话,说企业的最大目标就是争取最大的利润。我对这句话一直表示不能恭维。企业作为一个经济实体,自然要努力做大利润,但是不能把利润作为“最大”目标,不能“唯利是图”。谋取利润,一定要“取之有道”,不可用非法的手段,也不可用反道德的手段。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资本逐利性的揭露与批判,表明我们社会主义生产企业决不可不顾法律道德去追逐“最大利润”,去追逐暴利。社会主义企业是应当有社会责任意识的,对民众需求甚多的常用廉价药,完全有责任继续生产,以满足民众的期待,这是一种“良必药”,考验着药企的“良心”,社会主义企业不能没有这一“良心”。
再说,生产这些说廉价药,也并非是赔本生意,只不过利润相对低一点而已,并不违背企业赚钱的要求。就一个企业和一个企业集团来讲,生产各种各样的产品,有的利润高些,有的低些,有的甚至还有赔一点,是正常的。利润需要全盘考虑,产品“大利”固然要“干”,有时产品“小利”乃至“无利”,由于社会需要也应去“干”,经营上只要掌握总的盘子有赚即行。我过去主持出版社,每年出几百种书,赚钱的只是其中一部分,那些不赚钱的甚至赔钱的书,由于具有思想文化价值,有助于推进社会精神文明,我们也照出。由于总体上还是赚得多,取得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如果内容有价值的书稿因为发行量不大,不赢利,甚至要赔钱,就卡着不出,这还是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的社会主义出版企业吗?
政府有关部门应加强对药企的监督,约束乃至惩处其“唯利是图”的行为,同时从定价机制、医保制度、招标采购、税收制度、审评审批等多方面,给予从事廉价药生产企业以政策倾斜,鼓励企业生产供应廉价药。市场经济并不完全排除政府这只手,不该出手时不出手,该出手时则应出手。
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