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东方医药网! 医药分类
专属代理VIP渠道
您关注的产品:
您的手机号码:
提交电话,厂家马上单独电话您价格!
廉价老药遭遇低价尴尬 抗生素卖不过一瓶矿泉水
发布日期:2014-02-25 | 浏览次数:
青霉素、感冒通、去痛片……这些经典老药批量停售背后,是药企对基本药物招标又爱又恨的困局——
  犹豫的竞标者
  “到底参不参加今年的投标?”
  2014年湖北基本药物招标就要开锣了,远大医药(中国)有限公司制剂分公司总经理朱军仍然拿不定主意。
  远大生产的抗生素类药物“左氧”(乳酸左氧氟沙星氯化钠注射液),是强有力的竞标者。2011年,该公司便以每瓶(100毫升)左氧0.85元的价格中过标,很快,全省400余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农村基层卫生室等都购进这一本地产的抗生素。这种抗生素能有效治疗敏感菌引起的感染疾病,加上价格低廉,平均每天有1000余名患者接受该药注射。
  始料未及的是,中标两年来,由于人工等成本上涨,0.85元的中标价让企业连连亏损,销量越大,亏得越多。去年11月远大通过了国家新版药企质量管理认证后,初步估算,每瓶左氧成本上升约0.5元,越发卖不起。去年全年,远大共配送100万瓶左氧注射液,倒贴60万元。
  为何不提价竞标?
  一般而言,招标的原则是“低价优先”,在质量差不多的情况下,谁家价格低,就用谁的。如此后果是,投标企业一味杀价。
  朱军的纠结正在于此:低价投标,将重蹈两年前的覆辙,造成更大亏损;放弃投标,作为湖北一家老牌制药厂,家门口的生意都不做,面子上说不过去。“如果我们这些有运费优势的本地药企都放弃,其他外省企业就更难承受,长此以往,一些廉价有效的老药,就有可能在医院消失。”远大医药(中国)有限公司市场总监沈芳玲直言。
  左氧的低价尴尬
  要直观地说明注射液的成本,不妨先把“药”撇开,单看其中的“水”。
  在远大制剂分公司新投产的生产车间,记者看到了生产左氧的制药用水系统。
  这是一套耗资2000万元、符合国家新版药企生产质量标准的系统,分为纯化水制备系统、注射用水制备系统和循环分配系统。在纯化水制备系统,经过石英砂、活性炭、离子焦化、蒸馏、电离等层层净化后,得到的是不含杂质的高纯度水。这套系统要求水温保持在70摄氏度以上,24小时不停循环。为保证制药用的配液安全,系统还设置了270个取水监测点进行取样监测,一旦监测到微生物,整个系统立即停止,经消毒处理后再重新启动。
  制剂分公司质量经理沈波算了一笔账:注射液是要进入人体血液的,生产工艺规范比矿泉水严苛得多,可现在,价格却卖不过矿泉水,100毫升玻璃瓶包装左氧注射液,中标价0.85元,扣去物流配送,只有0.816元。而市场上稍高端一点的矿泉水,如510毫升的昆仑山零售价就达5.4元,这样算来,一瓶左氧的价格竟然卖不过一瓶矿泉水。“这合理吗?”他感慨地问。
  但是,一旦作为基本药物通过招标进入医院,成为医保药品,降价似乎成了唯一选择。
  38种中标药断供
  基本药物招标,一端触及药企,一端牵动医院。在药企倍感纠结的同时,医院也面露难色。
  23日,拿着药品供应单,武汉市十一医院药剂科科长刘宝兰痛心地说:“今年,38个中标药已经断供了。在我们医院日常采购的900余种药品中,80多种基本药品都陷入缺货困境。”她直言,因为成本上涨,中标药企放弃生产或向医院断供的例子越来越多。
  千辛万苦中了标,为何又断货?一些中标药品的生产厂家表示,中标价太低,继续供货亏不起。“尿激酶”,一种从孕妇尿液中提取的药品,其成本升高,工艺复杂,中标价竟不到1元,现在中标药厂已经停止向十一医院供货;“利巴韦林”,一种抗病毒药,治疗感冒效果不错,已经断货很久;“甘草片”,中标价2.8元一瓶,也在该院难觅踪影。刘宝兰说:“治疗甲亢的药,甲球密唑早已断货,医院只好用副作用大、疗效差的另一种药替代。”
  在武汉市一些药店,不少廉价老药也已悄然消失。
  2005年,老百姓大药房曾开设专柜,将一些价廉又有效的经典药请回店堂,这些药价格多在10元以下,有的不足1元。8年过去,“老药专柜”的药品,已从开设时的100多种,锐减至目前的40多种。店方说,就这40多种,还是遍寻全国大小制药企业才搜罗到的。“有些廉价药不仅买不到,还没有替代品。”协和医院小儿血液科金润铭教授说,治疗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必需的化疗药“巯嘌呤”不时断货,已影响患儿正常治疗,患者生命受到威胁!
  老药披上高价“马甲”
  青霉素、感冒通、去痛片……越来越多老百姓耳熟能详的廉价老药,渐行渐远。与此同时,一些似曾相识的“新药”却在归来。
  对于药企,药品生产许可证号是宝贵资源。一种新药要获得国家批准,通常需要3年。在因无利可图而弃产廉价药后,一些药企出于利益驱动,干脆给廉价老药换上新马甲,重新上市。而这每一次“蜕变”,都意味着价格的飙升。
  老百姓大药房湖北地区负责人告诉记者,老药一旦改头换面变成“新药”,价格就翻番。他举例:一种核心成分为青霉素的感冒针剂,成本0.6元,加入一点其他成分后,价格狂飙到100多元;主要成分为氟哌酸的一种药,成本不过几元钱,换个包装,就变成100多元一盒的新药。
  正牌的招标药断档,故弄玄虚的“改装药”登场,最后买单的还是患者。66岁的市民付秀莲患有30多年高血压,过去一直服用一种叫“复方利血平片”的降压药。该药3.1元一瓶,每月2瓶就够,很有效。但近几年,这个药在很多药店下柜,付秀莲只得改吃另一种32.1元一盒的降压药,但一盒只管得了7天。陡然间,药费支出翻了20多倍。
  多个省份面临同样问题
  基本药物集中招标,源于2009年启动的全国新医改。
  2011年,我省第一次基本药物集中招标,严格按照国办发[2010]年56号文的要求,实行“一品一规一厂,最低价中标”和“单一货源承诺”的招标原则,在降低药品价格方面成效明显,群众得到了实惠。
  但省卫计委相关负责人也坦承,招标中存在部分生产企业恶意竞价、部分药品中标价偏低或明显低于市场价的情况,随着标期的延续,部分生产厂家不履行承诺,生产供应不足或不生产的现象逐步显现,影响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临床用药。
  上月27日,安徽新和成皖南药业有限公司等17家药品生产和配送企业,因违规不配送中标基药而被我省卫计委列入“黑名单”,取消两年内在鄂投标的资格,21个配送率不达标产品的中标资格同时被取消。这17家企业,都是我省首次基本药物集中招标中的赢家,后来却因未能按规定配送基药,致使我省部分医疗卫生单位基药短缺,严重影响了群众基本药物需求和基层医疗卫生单位运行。
  放眼全国,不乏印证。对于进入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参加地方药品招标,众多药企蕴含着既爱又恨的复杂情绪。
  在2009年颁布的国家基本药物目录中,同仁堂一家就占据中药目录品种约四成。但随着各地基本药物招标相继启动,以同仁堂为代表的多家企业先后退出多个省份的基本药物供应。低价甚至超低价招标,是迫使该企业“出局”的重要原因。
  远大医药(中国)有限公司董事长谢国范表示,国家推进基本药物招标制度是一件好事,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药价虚高,但在执行过程中,对一些药物压价,导致本来就探底的利润更无利可图,甚至是亏本生意,这与政策设计初衷是相悖的,伤害的最终还是患者。
  基本药物招标如何将好事办好?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现实问题。
  加大技术标比例
  同济医学院医药卫生管理学院教授陶红兵认为,现有基本药物招标中唯价格论、价格过低的中标模式弊端已经凸显,应该开始矫正基本药物招标中过度倾向低价中标的问题,加大技术标比例。
  回归合理利润空间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医院负责人表示,对于廉价药的保护应该上升到国家层面。在药品定价上,要通过科学的生产成本核算,让基本药物中的廉价药回归合理利润空间。有关部门应建立严格的成本监测体系,通过专家评估、行业评审等制度确定药品成本价,可考虑将固定定价改为浮动定价,根据市场行情变化实时监控。同时制定一些补偿机制,对低廉的特效救命药,政府运用调控手段,确保不会因低价竞争而“招标死”。
  出台廉价药保护目录
  省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马德富认为,国外一些好的模式值得我们借鉴,像英国专门有临床药品技术认证机构,定期发布药物的疗效指导。目前,国家可考虑出台廉价药保护目录,政府确定数家有资质的大药厂定点生产,制定一个合理价格,并对其生产过程进行监控。这样既保护了企业生产积极性,也保证了廉价特效药的供应量和质量。
  目前国家正在尝试廉价药保护目录,广东省已经在今年的基本药物招标中,出台了廉价药目录,这将会有效改善医疗机构使用中廉价药短缺情况。
  完善基本药物招标体系
  省卫计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将建立、完善基本药物供应保障体系,在新一轮基本药物招标中,保证基本药物安全有效、品质良好、价格合理、供应及时。这些措施包括,遵循质量优先、价格合理的招标原则,实行区别情况分类招标的方式,全面评价药品质量、服务和信誉,对竞标价格明显偏低的药品进行综合评估,避免恶性竞争;解决基本药物配送“最后一公里”问题;确保基本药物货款及时支付。
  百姓声音
  武汉水果湖居民宋女士:基药招标是好事,初衷是让我们百姓用得起药,但一些廉价药却断了供,尤其是基层医疗机构。希望有关部门进一步完善相关政策,让廉价老药供应充足,老百姓真正用得上。
  网友“一条河”:解决看病难、看病贵,关键还要解决医院以药养医机制,否则这些廉价老药还是很难用到老百姓身上。
  青山区电力新村戚春秀:药品安全人命关天,在基本药物通过招标降低价格的同时,也期盼有关部门加大药品安全监管,尤其是廉价老药的安全监管,杜绝无良药品生产企业以次充优。
文章推荐

找产品

添加客服微信

为您精准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