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医药网导读:《人民日报》本月15日刊发的评论文章指出:“已经步入‘深水区’的我国医改,面临不少难题。一方面,政府财力无力大包大揽全社会的医疗费用,必须将一部分医疗服务推向市场,另一方面,患者、医疗机构与政府之间的权责难以厘清,市场机制与政府手段的衔接往往既有重叠又存在大的缝隙,导致‘看病难、看病贵’与医疗资源的限制、浪费同时存在。”
随着医改的持续深化,各级政府和相关管理部门正着眼于解决上述问题,让改革中的新亮点更多体现在使市场力量得以更加充分地发挥。
专家表示,新一轮医改正通过政府引导、市场驱动,加快形成多元办医格局。包括放宽市场准入、完善财税价格政策等措施在内的种种信号表明,我国医改正朝着一个更为广阔和健康的方向迈进。鼓励社会办医各显其能
今年4月初,多部委联合发布了《关于非公立医疗机构医疗服务实行市场调节价有关问题的通知》,明确放开非公立医疗机构医疗服务价格。在中央政策引导下,各地也积极拿出自己的办法,为社会资本更快进入医疗卫生领域搭建平台。
北京市近日发布了《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实施意见》,通过允许公立医院以特许经营方式与社会资本开展合作、鼓励符合资质的个人开办诊所、发展多样化健康服务等方式,打造功能完备、结构合理、水平较高的健康服务产业体系。该《意见》提出,到2015年,社会力量兴办的医疗机构床位配置达到每千人1张以上。
深圳市去年出台的《关于鼓励社会资本举办三级医院的若干规定》也明确,在土地、人才、税收、财政补贴、社保政策等多个方面扶持社会资本高起点办医。该措施目前获得了不少积极的反馈。
深圳市投资推广署招商相关负责人近日对媒体透露,目前有30家投资机构与深圳市政府进行了社会办医项目的洽谈,不乏德国西门子集团、韩国SKG集团、美国哈佛医学院、香港今日国际等知名机构。截至9月22日,已有24家投资机构签订在深办医协议,涉及投资金额80亿元。
记者还了解到,今年第三季度,河南、湖南、四川、浙江、重庆、成都、天津等省份也都相继出台了鼓励社会办医的政策措施,从多方面给予了实际的政策支持。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顾昕在接受中国经济导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这些支持举措将加速我国多元办医格局的形成,医疗资源配置将得到进一步优化。
“但与公立医院相比,民营医院的医疗质量仍然亟待加强。”顾昕指出,人才是制约民营医院发展的一大短板,所以,如何加速人才流动、让人才下沉到基层,需要各级政府多动脑筋。“社会办医更盼望政府加快落实医院改制、医生多点执业等政策,为社会资本办医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顾昕说。
多点执业推动资源优化配置
推进医生多点执业是新医改注重发挥市场作用的另一具体体现。据悉,医生多点执业试点已在全国展开,推进医生多点执业的意见也将于近期发布。
10月14日,北京市发布了《关于继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按照改革思路,医师多点执业将进一步放开,符合条件的政府办医疗机构的医务人员可以到社会办医疗机构兼职或开办私人诊所。
允许医生多点执业,是鼓励社会办医的一个重要的支撑点。”北京大学医药管理国际研究中心主任史录文在接受中国经济导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推进医师多点执业一方面能够让更多的医务人员流动起来,让整个社会的医疗资源合理配置,另一方面,医务人员的价值也将得到更好的体现。
“要实现医生多点执业,必须依托医疗行业人事管理制度、薪酬制度的改革。”一位已从公立医院领导岗位退休的老医务工作者深有感触地告诉中国经济导报记者,一直以来,医疗卫生机构的人事管理制度是“单位人”管理模式,单位承担了职工的培养、薪酬、福利、基本保障以及医疗责任等。在这样的人事管理制度下,医院不便将本院医生放出去“走穴”,因此多点执业难以取得实质性推进。
针对医疗行业人事薪酬制度方面存在的问题,北京市出台的《意见》明确提出让医务人员从“单位人”转向“社会人”,完善激励约束机制,激活人力资源。
北京市医改办主任韩晓芳在介绍具体措施时表示,今后将弱化编制管理,把编制背后的一些利益和待遇逐步剥离。“首先与财政拨款脱钩,财政今后不再按编制补,而是将医务人员基本社会保障纳入全市社会保障体系,实现基本保障社会化,逐步实行全员合同聘用制;其次,健全医疗执业保险制度,推行医疗责任强制险。”韩晓芳进一步解释说,“有了保险体系的支撑,就会减少很多的社会风险,便于建立医生能进能出的人事制度。”
“北京这次出台的举措对推进医生多点执业提供了可操作的抓手,这为全国推进医生多点执业、促进社会办医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样板。”上述老医务工作者表示。
松绑市场倒逼医药分家
药品流通行业已经被正式松绑。9月9日,商务部、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等六部委联合发布《关于落实2014年度医改重点任务提升药品流通服务水平和效率工作的通知》,采取多种方式推进医药分开,同时,将“加快清理和废止阻碍药品流通行业公平竞争的政策规定,构建全国统一市场”。
六部委提出,在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城市,可探索由符合条件的零售药店承担医疗机构门诊药房服务和其他专业服务,逐步形成医师负责门诊诊断,患者凭处方到医疗机构或零售药店自主购药的新模式,同时将符合资质条件的零售药店及时纳入医保定点范围。业内人士认为,这将极大利好大型连锁药店。
互联网售卖处方药解禁也在酝酿之中。据最新消息,《互联网食品药品经营监督管理办法》终稿预计在明年1~2月颁布,其中,作为新政最重要一块内容的网售处方药放开一事已成定局。
根据南方医药经济研究所发布的报告,我国医药零售市场达到2558亿元的规模,网上开放处方药销售意味着这2000多亿元的市场向互联网开放,而这还未包括在不少B2C药店眼中更具含金量的的医院处方药市场。另有数据显示,内地以处方药销售为主的医疗终端药品销售规模已经高达9400多亿元,处方药网售放开后,预计B2C药品零售业首期应该能拿到10%~30%的份额。
很显然,逐渐将医院门诊药房过渡到零售药店以及网售处方药解禁,对于大型连锁药店和B2C药品零售行业来说,是一个颇具想象力的改革红利,但对医疗终端的药品销售而言,则无疑意味着已有的“蛋糕”将面临倒逼式的切分。
对此,史录文认为,“此举将深刻触及作为医改主体的医院和医生的切身利益,因此,相关举措对医药分开的推进作用如何,关键还要看政府对公立医院改革的补偿机制能否建立、公立医院改革以及相关配套改革能否有效推进。”
他也同时表示,“虽然未来改革的困难仍然不少,但种种举措都体现了各级政府和主管部门通过打破垄断、构建公平竞争市场来继续深化医改的决心。正是这样的决心,让我对未来的改革充满期待。”
更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