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药品信息证书编号:(苏)-经营性-2020-0003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
苏B2-20150023 Copyright ©南京瑞凡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2003-2020 yaoz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律师支持:北京易欧阳光律师事务所
近日,一则新闻引起了笔者的注意:
「致命」的猪链球菌,真这么容易感染?医生又该如何解救?笔者这就从一个休克患者开始说起。
一来就休克,什么感染这么凶残!
小张,男性,28岁,在一家肉类加工厂打工,具体工作是分割猪肉。因「发热2天伴神志不清」住院。血常规:WBC33.6×109/L,N97.8%,CRP194mg/L,PCT>100mg/L。入院予抗休克、抗感染等治疗。
数天后血培养报:猪链球菌2型,对氨苄西林、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利奈唑胺等敏感,对克林霉素耐药。随后调整抗菌药物为大剂量青霉素。
特别铭谢病例提供者:张家港人民医院季崇裕主任
猪链球菌,这是个啥?
猪链球菌(Streptococcussuis)是兼性厌氧的G+ 球菌,外周有多糖荚膜包绕。猪链通常定植于猪的扁桃体与鼻窦,也可见于牛与其它哺乳动物。猪链球菌共有35个血清型。部分血清型,特别是2型具有致病性,可导致猪、其它动物与人类患病。
患者主要是养猪农户、屠宰工、肉类加工企业工人、兽医等,通过手臂的微小伤口、皮肤擦伤与猪咬伤感染。东南亚国家也有因食用生猪肉或未煮熟的猪肉、猪血、猪内脏而感染的。
预防措施:上述工种人群应保护皮肤,避免受伤、被猪咬伤。免疫功能低下人群应避免从事生猪与猪肉加工相关工作。
问题来了,小张有免疫功能低下吗?
小张5年前因车祸脾破裂而脾切除了,术后恢复良好,「非常健康」,平时不吃药也不打针,直到这次发热神志不清住院,入院后诊断为:感染性休克、猪链球菌性败血症、细菌性脑膜炎,病情异常凶险。
小张是「无脾」患者!脾脏是不是一个可有可无的脏器?脾脏与免疫有没有关系?马上查阅《感染病学》与《PPID》第八版,相关章节描述如下:
无脾包括:先天性无脾(罕见)、获得性无脾(继发于脾切除术后或镰状细胞性贫血)、获得性脾机能减退(继发于炎症、自身免疫性疾病或AIDS)。美国每年约有25000例脾切除术,而德国为8000例,美国在世的无脾患者约有100万。
脾脏的作用
脾脏是一个多功能的器官,在抗感染与免疫方面有着不可代替的作用,尤其是在抗体反应和巨噬细胞杀伤细菌方面,脾脏的作用极其重要。解剖性与功能性无脾后,巨噬细胞对细菌的吞噬作用丧失,可导致全身性的感染,病死率高。
细菌荚膜有抵御巨噬细胞的吞噬作用,无脾患者对于入血的细菌清除能力能力较差,对有荚膜的细菌易感性增加,如肺炎链球菌、脑膜炎奈瑟球菌、流感噬血杆菌等,所以无脾也属于一种免疫功能缺陷。
脾切除后暴发性或不可逆性或超急性感染,因发病突然,来势迅猛,极其危险,病死率高达50%~70%,倍受关注,被称作为脾切除后凶险性感染(overwhelmingpostsplenectomyinfection,OPSI)。
脾切除后存在反复发生严重脓毒症的风险,脾切后成人严重脓毒症发生率7~8次/100人/年。
脾切除术后数日至终生均可发生OPSI,可致全身性感染,致病菌50%为肺炎链球菌、其次为流感嗜血杆菌等,患者可在发病后数小时死亡。
无脾患者与「疫苗接种」
脾切除前可进行23价荚膜型肺炎链球菌多糖疫苗(PPSV23)的预防性接种,每3~6年复种。7价肺炎链球菌结合疫苗(PCV13)虽然覆盖面较窄,但应答快速,也可推荐使用。此外也推荐流感嗜血杆菌B型结合疫苗(Hib)、脑膜炎疫苗(MenB)与流感疫苗。
尽可能避免脾切除,对于脾切及脾功能低下患者,美国CDC的ACIP(免疫实践咨询委员会)建议注射Hib、PCV13、PPSV23、MenB、流感疫苗。
备注:笔者最近看到有篇文章说,扁桃体也不要轻易切除,当感染来临时,扁桃体可以早期向机体发出信号,扯远了。
无脾患者感染了!如何治疗?
尽早经验性抗菌药物治疗是预防致死性细菌感染的关键。
一旦出现感染征象,居家无脾患者可使用自备的口服抗菌药物(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头孢呋新或氟喹诺酮类),并立即到急诊机构。
急诊机构应立即血培养,采血后立即经验性地使用全身抗菌药物(万古霉素+头孢曲松或氟喹诺酮类)。
后记
小张很幸运,经积极的抢救治疗后,不但命保住了,也没有留下猪链球菌感染比较常见后遗症(听力减退与前庭功能紊乱),康复出院了。
但是这个病例也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经验教训:小张数年前脾脏切除后由于没有接受合适的疫苗接种,作为免疫低下患者,还从事了高危行业:猪肉加工业,导致了这次非常凶险的感染。脾切后应予以合适的免疫接种,出现感染后应早期合适的抗菌药物治疗。
对于无脾患者,国外有建议带上随身卡片或特殊的医疗信息手环、项链标注。
1岁女孩肝脾肿大,原因是什么?>>点此会诊
参考文献:
[1]《感染病学》第三版
[2]Mandell,etal.PrinciplesandPracticeofInfectiousDiseases8e.2014.
[3]RubinLG,etal.NEnglJMed2014;371:349-56.
[4]BlumentrathCG,etal.GerMedSci. 2016Aug29;14:Doc10.
[5]TheilackerC,etal.ClinInfectDis. 2016Apr1;62(7):871-878.
添加客服微信
为您精准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