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生素D2片
国药准字H14023640
化学药品
山西仟源医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国产)
处方药
儿童胰腺功能不全并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综合征,Shwachman综合征,Shwachman-Diamond综合征,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症,维生素D缺乏性手足搐搦症,佝偻病,
本品主要成份维生素D2。
1.用于维生素D缺乏症的预防与治疗。如:绝对素食者,肠外营养病人,胰腺功能不全伴吸收不良综合征,肝胆疾病(肝功能损害,肝硬化,阻塞性黄疸),小肠疾病(脂性腹泻,局限性肠炎,长期腹泻),胃切除等。2.用于慢性低钙血症,低磷血症,佝偻病及伴有慢性肾功能不全的骨软化症,家族性低磷血症及甲状旁腺功能低下(术后,特发性或假性甲状旁腺功能低下)的治疗。3.用于治疗急,慢性及潜在手术后手足抽搐症及特发性手足抽搐症。
10mg
1.便秘?腹泻?持续性头痛?食欲减退?口内有金属味?恶心呕吐?口渴?疲乏?无力。2.骨痛?尿混浊?惊厥?高血压?眼对光刺激敏感度增加?心律失常?偶有精神异常?皮肤瘙痒?肌痛?严重腹痛(有时误诊为胰腺炎)?夜间多尿?体重下降。
1.维生素D依赖性佝偻病:成人口服每日0.25~1.5mg(1~6万单位)最高量每日12.5mg(50万单位)。小儿每日0.075~0.25mg(3000~1万单位),最高量每日1.25mg(5万单位)。|2.家族性低磷血症:成人口服每日1.25~2.5mg(5~10万单位).|3.甲状旁腺功能低下:成人口服每日1.25~3.75mg(5~15万单位),小儿:1.25~5mg(5~20万单位)。|4.肾功能不全:成人口服每日1~2.5mg(4~10万单位)。|5.肾性骨萎缩:成人开始剂量每日0.5mg(2万单位),维持量每日0.25~0.75mg(1~3万单位);小儿每日0.1~1mg(4000~4万单位)。
高血钙症?维生素D增多症?高磷血症伴肾性佝偻病患者禁用。
1.治疗低钙血症前,应先控制血清磷的浓度,并定期复查血钙等有关指标;除非遵医嘱,避免同时应用钙?磷和维生素D制剂。血液透析时可用碳酸铝或氢氧化铝凝胶控制血磷浓度,维生素D2疗程中磷的吸收增多,铝制剂的用量可以酌增。2.由于个体差异,维生素D2用量应依据临床反应作调整。3.对诊断的干扰:维生素D2可促使血清磷酸酶浓度降低,血清钙?胆固醇?磷酸盐和镁的浓度可能升高,尿液内钙和磷酸盐的浓度亦增高。4.下列情况应慎用:动脉硬化?心功能不全?高胆固醇血症?高磷血症;对维生素D高度敏感及肾功能不全;非肾脏病用维生素D2治疗时,如患者对维生素D2异常敏感,也可产生肾脏毒性。5.疗程中应注意检查:血清尿素氮?肌酐和肌酐清除率?血清碱性磷酸酶?血磷?24小时尿钙?尿钙与肌酐的比值?血钙(用治疗量维生素D2时应定期作监测,维持血钙浓度2.00~2.50mmol/L)?以及骨X线检查等。
高钙血症孕妇可伴有对维生素D2敏感,应注意剂量调整。
婴儿对维生素D2敏感性个体间差异大,用量应慎重决定,血清钙和磷浓度的乘积[Ca]×[P](mg/dl)不得大于58。
尚不明确
1.制酸药中的镁剂与维生素D同用,特别对慢性肾功能衰竭病人可引起高镁血症。2.巴比妥?苯妥英钠?抗惊厥药?扑米酮等可降低维生素D2的效应,因此长期服用抗惊厥药时应补给维生素D,以防止骨软化症。3.降钙素与维生素D同用可抵消前者对高钙血症的疗效。4.大剂量钙剂或利尿药与常用量维生素D同用,有发生高钙血症的危险。5.考来烯胺?考来替泊?矿物油?硫糖铝等均能减少小肠对维生素D的吸收。6.洋地黄与维生素D2同用时应谨慎,因维生素D2可引起高钙血症,容易诱发心律失常。7.大量的含磷药物与维生素D同用,可诱发高磷血症。
本品为维生素类药。维生素D2促进小肠黏膜刷状缘对钙的吸收及肾小管重吸收磷,提高血钙、血磷浓度,协同甲状旁腺激素(PTH)、降钙素(CT),促进旧骨释放磷酸钙,维持及调节血浆钙、磷正常浓度。维生素D2促使钙沉着于新骨形成部位,使枸橼酸盐在骨中沉积,促进骨钙化及成骨细胞功能和骨样组织成熟。维生素D2摄入后,在细胞微粒体中受25-羟化酶系统催化生成骨化二醇(25-OHD3),经肾近曲小管细胞1-羟化酶系统催化,生成具有生物活性的骨化三醇〔1-25-(OH)2D3〕。动物实验将小白鼠甲状旁腺切除后,1-羟化酶活性丧失,不能合成骨化三醇。高钙血症时,CT分泌增多,1-羟化酶活性受抑,使骨化二醇转变成骨化三醇减少,证实骨化三醇代谢受PTH和CT调节,磷酸盐、钙亦能调节1-羟化酶的活性。
由小肠吸收,其吸收需胆盐与特殊α-球蛋白结合后转运到身体其他部位,贮存于肝和脂肪。代谢、活化首先通过肝脏,其次为肾脏。作用开始时间为12~24小时,治疗效应需10~14天。半衰期(t1/2)为19~48小时,在脂肪组织内可长期贮存。作用持续时间最长达6个月,重复给药有累积作用。
避光,密闭
24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