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医药网导读:最近稀奇古怪的病是史越来越多了,又出现了一种新的病——失歌症。最近,据闻英国《自然神经科学》杂志的权威也曾报道:“唱歌跑调是一种病,这类人多半有方向感不好、整理能力差、沟通能力差等表现。”并且起了一个权威的专属名称——“失歌症”。当一群人去KTV引吭高歌的时候,你只能低头不语默默围观,或者,唱着跑调的歌?没错,你可能是失歌症患者。
失歌症患者,可以通过发音训练来纠正。唱歌跑调星人应多和别人交流,虚心听取意见,不能自以为是,可对照标准找出差距,步步总结逐步提高。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老年神经专科副主任刘军教授给出了解释:“失歌症”是一个新名词,是指因大脑左半球颞叶前部病变,大脑内部对音高识别出现障碍,患者部分或全部丧失认知音符和歌唱演奏欣赏乐曲等能力。注意,“失歌症”分为先天五音不全和后天性(外伤、药物等因素导致发生脑功能器质性病变,丧失“本来具有”的音乐认知能力)两种,以先天性为主。
“失歌症”关乎脑部发育
刘教授表明,正常的音乐认知可能与脑部掌握语言声调的回路有关。出现“失歌症”状况的患者大脑对音高识别出现认知障碍,除了和遗传因素有关系外,患者自身的表现欲也是加剧“失歌症”的原因之一。
国外著名的研究员珀利兹推测,人脑中有一个专门处理音乐的“模块”,发育不全时人们就会出现“失歌症”。正是因为如此,“失歌症”单单影响患者的音乐认识,而对听力、智力等都没影响。刘军说,如果珀利兹的推测正确的话,那么音乐同语言一样,是在人类进化过程中为适应环境需要而被先天植入脑部的。而对“失歌症”患者脑扫描发现,“失歌症”患者的一个大脑区域的脑白质与普通人有细微的不同,这个区域与辨别音高和记忆旋律有关。至于导致“失歌症”的相关基因,目前还在研究中。
刘军指出,“失歌症”患者的空间处理能力比较差。例如给他们从不同角度拍摄的建筑物照片,他们分辨不出照片上是同一幢建筑,这可能与他们的右脑发育有关。
四个表现说明你五音不全
刘军表示,澳大利亚麦考瑞大学的比尔·汤普森教授的研究显示,“失歌症”患者有几个主要表现。首先,他们拥有正常的听力、智力和记忆力,却完全无法感知音乐。对他们来说大多数曲调听起来都差不多,不和谐的和弦他们也不觉得难听;其次,“失歌症”患者不能准确地唱出一首歌,不过他们往往以为自己唱得还不错;再次,大约一半“失歌症”患者在韵律认识方面有问题,但有一些患者却很享受那种韵律感;最后,对大多数患者来说,音乐只会令他们感到困惑,少数失歌者听来,音乐就像用扳手敲击水管一样让人感到不舒服。
此外,可能还存在沟通障碍,如辨别不出对方语言中的生气、害怕或讽刺意味,经常会遗漏对方语调的“弦外之音”。
患了“失歌症”,不要轻易放弃治疗
单纯唱歌不好,严格地说,并不能称为一种病态。如果确定患了“失歌症”,可以积极进行发音训练或者进一步治疗。有专家建议,可先从纠正患者过强的表现欲开始。比方说可以采用将“失歌症”患者的歌曲录下来,让他自己听一听的方法,也可以请同事朋友帮忙纠正发音。
但是,成人纠正起来比较困难。而小孩的可塑性强,最好在儿童时期进行纠正。“家长平时可以多留意孩子在幼儿园唱歌情况,听听有没有走调,有条件的家长还可以把孩子送到声乐团,练练钢琴等乐器,可以在老师培养下,认识、掌握音乐节律,及时纠正失歌症。”刘军表示,右脑主管音乐,从小进行音乐熏陶,有助于提升孩子的智力和协调能力。
如果你确定你有失歌症,也不要沮丧,你的同类还很多。除了麦霸和一小撮自以为是会唱歌的,剩下大部分人可能都是“失歌症”患者。